Tuesday, January 13, 2009

無語教學

華爾街日報最新經濟體自由度評分榜出爐,香港再次獲選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回想費利民在生前也高度讚賞港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資金流動自由,出入境自由、言論表面上也總算是自由,實在值得驕傲。但最近發現,原來偏偏用作維繫一個社會生命力的教育市場,港府卻比卡斯特羅更加獨裁,可謂妖孽當道,硬要管到廁所用什麼牌子的廁紙也要插手的地步。不論微調宏調幾百次,香港教育也註定是要硬著陸的。

一向不太關心教育政策,但正是我們這種外行人,才越發感到官員的荒謬,看報紙時簡直是笑料百出,例如 "推出微調方案,是為了杜絕部份的中文中學以英文授課",或者 "校本決定,即可按照科目、學生程度、老師備課情況開英語班,或部份學時以英語上課" ,最經典是 "英語課本、中文授課" 和 "25%學時以英語授課" 。

可以想像,那些中中老師 "偷雞"以英語授課時的膽憻心驚 :"good morning class , today i would like to go through chapter seven and get into details of... " (handfree 响起) "係係...教育署兩個咖啡仔上緊嚟,二樓3b課室出邊有個騎呢位,各位老師大佬小心下,記住安全教學" "好各位同學,請翻開書本的第十頁....

當用英文教學,突然變了去四樓買四仔,我實在不禁失笑,英文好都有罪,根本完全唔符合香港的國情,回歸後搞足十年,經歷老董、飯焦、教育沙皇,朝令夕改,最終推出的方案竟然是校本自行決定用咩語言教,不禁仰天長嘯一聲,喂, 幾十年前唔係已經係咁架啦咩?

小弟不才,但好歹是半個港英餘孽,母校奉行英語教學,讀書時期已經覺得古怪非常,為什麼全部正宗炎黃子孫,平時用純正廣東話交談,一打鐘走入課室就如鬼上身一般,突然滿口港式英文。聽現任教職的同學說,當年教育政策其實已有劃分英中的類別,但實際上完全是校本決定,真正符合英中要求以全英語教學的學校,頂多十間廿間,教署也是 按"立法嚴、執法寛"的本子辦事,這樣的無為而治反而造就出太平盛世,建立起很多傳統名校,大部份津校公校,不外是睇餸食飯,收咩學生、請咩老師、用什麼比例的外語教學,都各自修行,香港的教育制度卻從來沒有如現在般為人詬病過。

說來有點難聽,但這樣的教學語言規管,令我想起娼妓和賭博,為什麼這兩個被社會道德唾棄的行業,永遠禁之不盡,正是因為需求永遠存在。當"中中"老師被迫挺而走險用唔太叻的英文教學時,搞教育官員理應了解對管這管那其實是違反了最基本的經濟理論。政府不可以包倡疪賭,是因為在經濟理論之上有一種東西叫道德倫理,但在規定25%學時用英文教的政策之上,我相信只是一隻食完飯無屎疴的有形之手。

個人認為,教署最需要的,是訂立一套客觀、與時並進的考核機制,以及提高學校向顧客(家長、學生)提供資訊的透明度和披露準確度,令家長可以更容易挑選適合子女就讀的學校,讓市場決定學校的定位。狠心把那個廢董想出來的母語教學方案推倒重來吧!教學語言根本沒有管制的必要,再由政府插手決定誰可以用英語教學,只會繼續製造似是而非的偽名校,和無憂無止的利益輸送。

Sunday, October 12, 2008

教我如何不訂他

"做果行、厭果行",在雜誌社當記者的五年間,說實話,很少看財經新聞類的雜誌,特別是本地的。一來可能是工作時間太長,下班後努力地想擺脫新聞工作的"情境",二來那時的確有點自以為是,看完別人做的故仔,最愛說的comment是 "咁擦鞋架","好求其喎"以及"喂!呢啲半日寫完啦",更將前公司的"核心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務必要把別人批評得體無完膚,像聖經內淫婦的故事,我,總是那第一個拾起石頭擲向淫婦的 "假冒為善的人"。

分手了,便開始懂得欣賞對方。在"財經"工作的時候,因為很想了解駐外記者的寫作方法,開始追看外國雜誌如"經濟學人"、"福布斯"和"新聞週刊"等。看時主要側重於學習,分析如何建立一個觀點,如何提供佐證,如何以嚴肅話題寫出嬉笑怒罵,最重要是,如何理清一宗新聞事件,切入點在那裡,並以最簡單的言語表達出來。

不再以筆維生,再不能奉旨大白天啃雜誌,而且自費成本高昂,現時維持每期必看的,只有"經濟學人"。此雜誌的記者,或特約作者,絕對是卧虎藏龍。很多人以為做新聞的至高境界,是獨家,但在資訊唾手可得,全民做記者的年代,到底還有什麼獨家新聞?還沒有報出來的,只是根本沒有報出來價值和必要,是硬生生把讀者的"需求"製造出來。我更看重的,是獨到和獨立,"經濟學人"往往能掌握公眾最關心的議題,以一至兩版的篇幅,扼要的闡述數個論點,正反兼備之餘,卻絕不含糊,彷如在看一場精彩的辯論比賽,閱畢後不禁暗叫一句, "哦,是這樣啊!",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暢快。

忘了是誰說的,但我時刻以此段說話警剔自己 :"如果把人分為三個級別,最低的人愛"discuss people",中層的人,主要是"discuss events",而站於高地的人,用大部份的時間"discuss ideas"。在芸芸同業中,"經濟學人"正正能散發這種精英的魅力,恰如其份地扮演新聞學所說, "意見領袖"的角色。

最最最重要的是,"經濟學人"記者的寫作技巧,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典範。言簡意賅不在話下,節奏的掌握也是第一流的,文章內無關痛癢的枝節甚少,文字中阻礙閱讀的沙石也被過濾一清,文章本體的起承轉合流暢,結尾更總帶點英式幽默,腰心腰肺,令人會心微笑。

不信,可看看它寄來"引誘"我續訂的信件,節錄如下:

Dear So Yung Pang,

Two people read the same article. One of them does nothing with what he reads. The other makes million on a good investment. His name could be Bill Gates or Richard Branson. It could be Mr So Yung Pang.

As an Economist reader, you know that what distinguishes a leader from the rest is the ability to pick up insights and apply them to your thinking. The next issue might just help you capture an opportunity before others are even aware it exists. Reading just a few articles a week brings you priceless information and may be even inspiration.

.....................perhaps it was a piece of information that helped you make a right business decision, maybe it helped prepare for a presentation, shine in a conversation or simply enjoy a thought-provoking moment...

這已是第三封來信了,每封信的大意也差不多,但換個寫法,例如"雖然你每星期只有足夠的時間看幾篇,甚至只看標題,但這正如其他讀者BILL GATES 、RICHARD BRANDSON甚至GEORGE BUSH一樣,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結果,雖然好窮,但我還是乖乖地,寄出了下年續訂的支票......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沒有抉擇的年代



看過一向敬重的舊老闆的BLOG,經常暢談教子良方,簡而言之,就是從小培養小朋友抉擇的代價,聽什麼音樂、穿那款衣服,甚至是否做功課,通通讓他自行選擇,如果兒子選擇了不溫習,便要承受捧蛋的後果;若然他遲了上床,說故事的時間便會縮短,兩者雖然未必是"等價交換",但凡事必有代價。

這種費盡心力的身教,與舊老闆相識多年的我,完全沒有感到詑異,她講求公平和細節的性格,是人所共知的。反而最令我產生興趣的,是當她的兒子逐漸長大,這種由小學習的價值觀,到底會為他帶來多少的負擔、沮喪和無力感。

曾經有一個外國的所謂社會科學研究,結集成書,指出人生路,大概是由十個決定建構出來的,例如選擇負笈留學,大學選的科目,畢業後入邊行,何時結婚,在香港,應該還要加上選擇買樓與否,與及何時放棄理想等。選對選錯,沒有絕對,但必須向自己問責。

這種研究的準確性,和每年一度的杜蕾斯全球性滿意度指數調查一樣,不必深究,作者的目的應該只是想嚇唬各位後生仔,要珍惜眼前每一個做決定的機會,因為"行差踏錯",是遲早要還的。

書本沒有告訴你的,是世界越來越複雜,但我們真正有決定權的東西卻根本是少得可憐。某日搭的士,一位司機大佬慨歎"只要努力,係餓唔死人既"的年代,其實已經悄然過去。他說,七八十年代,你諗得出的嘢都可以做,真正凡事皆有可能。這位仁兄十多歲便去玩具廠做學徒,咁啱果排"無景",幾個朋友砌架車仔就落街賣魚旦腸粉,天氣悶熱,立即變通推兩桶紅豆沙豆腐花上彩虹邨賣,一晚連本帶利起碼賺十幾廿皮(八十年代計)。唔想咁辛苦,有時他會向隔籬左右的靚仔收購睇完的玉郎漫畫,一疊疊拎落大磡村擺檔,已勉強足以糊口。

近年最愛講的,是要擁抱知識型經濟,因為進化原是永恆。無錯,若果世上只有GDP一個指標,社會真的可謂進步神速,但諷刺的是,生活在大都會的主角,每天卻活像在坐監。買樓,只可選五六十層的屋苑式縮水豪宅,因為基本上只有六間FRIEND到痺的地產商在"用心建家",逛街,只可以去冷氣商場行連鎖店,試問小本經營的特色小店,又怎可能捱得住大地主的瘋狂加租? 自然,勞動階層走投無路,莫說做小販,連雞販、魚販、菜販,甚至報販全都唔使諗,晉身個體戶永遠只可以是夢想,去百佳惠康打份牛工更實際。而我認為司機大佬最後那句最擲地有聲:宜家唔執紙皮,重可以做咩?

香港像圍城,入面的人拼命想走出去,外面的人拼命想走進來。放洋澳州潛心學設計五年的朋友,回港後眼見同行每月賺八千元尤如reception的人工,不得不唏噓說一句,實在不知如何向以五十萬供她唸書的家人交待,最終只好轉行賣基金。近年身邊最好的朋友,不論做建築師的、搞科學研究的、喜歡創作的均逐一逃離香港,死守圍城的,亦或多或少作出了心理調整,to be exact,是自欺欺人。

所以,小朋友需要學的,不再是抉擇意義,而是適者生存的道理。當然,如果你家底夠厚,自小讀國際學校兼唔識睇中文鬼鬼地,或者爹哋係馬會會員的話,可能又另作別論。

補白:

有義務無權利的事,還有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選舉。作為全球政經中心的泱泱大國(應該是曾經吧),聯儲局是否減息,議會是否救市,國會是否贊成繼續向第三世界國家貸款,以及對中東和北韓的態度,無不與全球數十億人的福祉息息相關,不過又如何?將於十一月進行的總統選舉,兩位候選人奧巴馬和麥凱恩的經濟和外交政策南轅北轍,選舉結果毫無疑問是五十多億人有份承受的,全球卻只有一億人有權投票。可能經濟學人(economist)也看不過眼,在網頁搞了個網上投票,由各地讀者選出心中的美國總統,想有SAY,不妨上www.economist.com/vote2008 一看。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做情人 是做隻貓還是做隻狗

潮流興爛GAG,不單林海峰表現爛GAG串燒,令爛GAG普及化,連本應安排在深宵與如來神掌一齊播放的粵語殘片 "家好月圓",也此起彼落地將爛GAG講到爛,可以說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實驗,驗證如何將"潮語"帶入屋企,令預計錄影也未必懂調較的師奶,亦唔怕被屈機,可以向小朋友回敬一兩句"潮語",不失為一件美事。

所以,九個月沒有寫BLOG的我,也按捺不住,來一客爛GAG娛賓,以賀此BLOG重開之喜。

九月份剛轉了工,終於再次有同事和上司。老細是一個比我年紀大四、五年的內地女性,已婚,育有一子,大約兩年前舉家移居到香港。一天午飯聞聊之間,當我還忙於摸底投其所好,冷不提防她竟然問一條這樣的問題:"你們香港人都很晚結婚,聽說是因為男仔都不喜歡香港女仔(編按:港女),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僅到香港兩年的她,也察覺到這個現象,看來這已經演化成一個國際性issue。我如何回答這條問題當然並不重要,大概是支吾以對吧,因為吹水能力不俗的我,也猛不提防被問到O晒咀,找不到合適的答案。事實上,港女比日韓女子能幹兼有學識、比台灣美媚反應快轉數高、比內地小紅有品味懂打扮,但偏偏弄得如斯田地,何解?

想了半天,最接近的答案可能是不懂相處。朋友A行將結婚,工作有點郁悶,下班後時常出來喝兩杯吹水解悶,每每說到精彩處,便會有駁命來電趕至,不得不花十數分鐘才可完事。當然,促膝夜談之時,也必然要來個準時報到,臨睡前說你一遍,才可安心再坐一會。

怎料,朋友T情況更惡劣,有一天他坦言,他去沖涼之時,女友經常翻查他的手機紀錄,有時更為他的MSN HISTORY MSG來個週檢月檢。另一同事A更勁,老婆甚至和他用同一個email和MSN.......

養貓的人大概會知道,貓的天性是你不煩牠,牠不煩你,在同一屋簷下,牠從不會苛求你定時定刻帶牠出去散步,你怒氣沖沖的回到家中,牠已看得出眉頭眼額,懂得略為避席一下,最重要的是,由DAY 1 開始,牠已經明白劃地盤的重要,牠不會無故入侵你的範圍,當然前提是你也要深諳此道,不要無故在牠的地盤放肆,偶意還買點小裝置粉飾一番。然後,有一天,你會發現在某個冬天床上的被窩裡,牠失驚無神鑽了進來,和你分享一個暖笠笠的懶腰。

我們拍拖,到底是應做隻貓,還是做隻要HAND俾HAND,要SIT唔可以行的純種金毛尋回犬呢?

Saturday, January 19, 2008

寫啲嘢

看罷朋友達人的BLOG,談到因為村上,所以想起寫作這回事,自省吾身,再發現我並不是搞創作的材料,只是維園阿伯的年輕版beta 2.0。村上那句 "自我表現只能讓精神細分化",我是怎麼也推敲不出是什麼意境,但straight foward的 "人是因為不寫實在受不了才寫的" 我倒弄明白了幾分,畢竟常有些事不吐不快.....

比如說,看到陳冠希CEO,我是按捺不住心中的討厭之情,那麼自命不屑香港傳媒,高人一等的姿態,嘔了好幾次,最衰FACEBOOK無嘔茹或噴飯這類applications,要不我會重投facebook的懷抱,sent幾個fun wall俾大家。CEO喎,經理人喎,好X巴閉啊,佢老竇AR嘛,唔該得閒DJ們播番當年佢隻 I owe you出嚟聽下啦,曾經有一段時間,佢同陳煥仁唱RAP的時候,我都有些微的改觀,覺得總算有堅持,家陣捧農夫出嚟,唱隻"愛似是陳冠希",講下自己條女有幾掂,咪同顏福偉揼水出唱片唱愛你七十年有咩分別呢?又一條自吹自擂的有錢仔.....

另一單經典新聞,是美國有人抗議,投資銀行們引入新興市場資金,可能導致美國銀行體系被控制,失去自主權。所以話,我一直都覺得美國人同佢阿頭布殊一樣,都係砍親個腦,你幾時有聽過去邦民借錢的債仔同人講,我擔心個人生活沒有了自由,受財務公司控制,失去自主權?大佬啊,唔係好唔掂都唔會去借錢啦,明明後欄著火,都重要諗自己係人上人,講咩自主權,美國佬都認真係傻得可愛,難怪調查話,85%美國人未出過國啦..

Friday, January 11, 2008

最佳損友

朋友,我當你一秒朋友
朋友,我當你一世朋友......

望穿秋水,等浦沢直樹出20世紀少年的結局,等足一個世紀,又適逄小弟外遊半年,結果上月才滿心歡喜地租了21世紀少年上、下來看,極度不堪入目,可能直至22世紀,也沒有作者能做出爛得如此令人心痛的結局。

原來好戲還在後頭

料事如神,有證券界先知之稱的瑞銀陸東,10/1發表報告,突然調低港股目標價至28,500點,繼忽然民主、忽然民生之後,又爆出了一個忽然淡友.....

朋友們,還記得朋友成功預測世界末日,成功拯救地球,甚至眾目睽睽下復活幫教宗擋子彈嗎,次次料事如神,神乎其技..........如此自編自導的鬧劇,想不到現實生活真會發生。

誰還敢說看漫畫沒有前途?

Saturday, December 01, 2007


















2003年,與惡法鬥爭到底,向漠視群眾的當權者怒吼的五十萬朋友,請不要再視而不見,財迷心竅,你的一票,可以改變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