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抉擇的年代
看過一向敬重的舊老闆的BLOG,經常暢談教子良方,簡而言之,就是從小培養小朋友抉擇的代價,聽什麼音樂、穿那款衣服,甚至是否做功課,通通讓他自行選擇,如果兒子選擇了不溫習,便要承受捧蛋的後果;若然他遲了上床,說故事的時間便會縮短,兩者雖然未必是"等價交換",但凡事必有代價。
這種費盡心力的身教,與舊老闆相識多年的我,完全沒有感到詑異,她講求公平和細節的性格,是人所共知的。反而最令我產生興趣的,是當她的兒子逐漸長大,這種由小學習的價值觀,到底會為他帶來多少的負擔、沮喪和無力感。
曾經有一個外國的所謂社會科學研究,結集成書,指出人生路,大概是由十個決定建構出來的,例如選擇負笈留學,大學選的科目,畢業後入邊行,何時結婚,在香港,應該還要加上選擇買樓與否,與及何時放棄理想等。選對選錯,沒有絕對,但必須向自己問責。
這種研究的準確性,和每年一度的杜蕾斯全球性滿意度指數調查一樣,不必深究,作者的目的應該只是想嚇唬各位後生仔,要珍惜眼前每一個做決定的機會,因為"行差踏錯",是遲早要還的。
書本沒有告訴你的,是世界越來越複雜,但我們真正有決定權的東西卻根本是少得可憐。某日搭的士,一位司機大佬慨歎"只要努力,係餓唔死人既"的年代,其實已經悄然過去。他說,七八十年代,你諗得出的嘢都可以做,真正凡事皆有可能。這位仁兄十多歲便去玩具廠做學徒,咁啱果排"無景",幾個朋友砌架車仔就落街賣魚旦腸粉,天氣悶熱,立即變通推兩桶紅豆沙豆腐花上彩虹邨賣,一晚連本帶利起碼賺十幾廿皮(八十年代計)。唔想咁辛苦,有時他會向隔籬左右的靚仔收購睇完的玉郎漫畫,一疊疊拎落大磡村擺檔,已勉強足以糊口。
近年最愛講的,是要擁抱知識型經濟,因為進化原是永恆。無錯,若果世上只有GDP一個指標,社會真的可謂進步神速,但諷刺的是,生活在大都會的主角,每天卻活像在坐監。買樓,只可選五六十層的屋苑式縮水豪宅,因為基本上只有六間FRIEND到痺的地產商在"用心建家",逛街,只可以去冷氣商場行連鎖店,試問小本經營的特色小店,又怎可能捱得住大地主的瘋狂加租? 自然,勞動階層走投無路,莫說做小販,連雞販、魚販、菜販,甚至報販全都唔使諗,晉身個體戶永遠只可以是夢想,去百佳惠康打份牛工更實際。而我認為司機大佬最後那句最擲地有聲:宜家唔執紙皮,重可以做咩?
香港像圍城,入面的人拼命想走出去,外面的人拼命想走進來。放洋澳州潛心學設計五年的朋友,回港後眼見同行每月賺八千元尤如reception的人工,不得不唏噓說一句,實在不知如何向以五十萬供她唸書的家人交待,最終只好轉行賣基金。近年身邊最好的朋友,不論做建築師的、搞科學研究的、喜歡創作的均逐一逃離香港,死守圍城的,亦或多或少作出了心理調整,to be exact,是自欺欺人。
所以,小朋友需要學的,不再是抉擇意義,而是適者生存的道理。當然,如果你家底夠厚,自小讀國際學校兼唔識睇中文鬼鬼地,或者爹哋係馬會會員的話,可能又另作別論。
補白:
有義務無權利的事,還有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選舉。作為全球政經中心的泱泱大國(應該是曾經吧),聯儲局是否減息,議會是否救市,國會是否贊成繼續向第三世界國家貸款,以及對中東和北韓的態度,無不與全球數十億人的福祉息息相關,不過又如何?將於十一月進行的總統選舉,兩位候選人奧巴馬和麥凱恩的經濟和外交政策南轅北轍,選舉結果毫無疑問是五十多億人有份承受的,全球卻只有一億人有權投票。可能經濟學人(economist)也看不過眼,在網頁搞了個網上投票,由各地讀者選出心中的美國總統,想有SAY,不妨上www.economist.com/vote2008 一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