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2, 2008

教我如何不訂他

"做果行、厭果行",在雜誌社當記者的五年間,說實話,很少看財經新聞類的雜誌,特別是本地的。一來可能是工作時間太長,下班後努力地想擺脫新聞工作的"情境",二來那時的確有點自以為是,看完別人做的故仔,最愛說的comment是 "咁擦鞋架","好求其喎"以及"喂!呢啲半日寫完啦",更將前公司的"核心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務必要把別人批評得體無完膚,像聖經內淫婦的故事,我,總是那第一個拾起石頭擲向淫婦的 "假冒為善的人"。

分手了,便開始懂得欣賞對方。在"財經"工作的時候,因為很想了解駐外記者的寫作方法,開始追看外國雜誌如"經濟學人"、"福布斯"和"新聞週刊"等。看時主要側重於學習,分析如何建立一個觀點,如何提供佐證,如何以嚴肅話題寫出嬉笑怒罵,最重要是,如何理清一宗新聞事件,切入點在那裡,並以最簡單的言語表達出來。

不再以筆維生,再不能奉旨大白天啃雜誌,而且自費成本高昂,現時維持每期必看的,只有"經濟學人"。此雜誌的記者,或特約作者,絕對是卧虎藏龍。很多人以為做新聞的至高境界,是獨家,但在資訊唾手可得,全民做記者的年代,到底還有什麼獨家新聞?還沒有報出來的,只是根本沒有報出來價值和必要,是硬生生把讀者的"需求"製造出來。我更看重的,是獨到和獨立,"經濟學人"往往能掌握公眾最關心的議題,以一至兩版的篇幅,扼要的闡述數個論點,正反兼備之餘,卻絕不含糊,彷如在看一場精彩的辯論比賽,閱畢後不禁暗叫一句, "哦,是這樣啊!",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暢快。

忘了是誰說的,但我時刻以此段說話警剔自己 :"如果把人分為三個級別,最低的人愛"discuss people",中層的人,主要是"discuss events",而站於高地的人,用大部份的時間"discuss ideas"。在芸芸同業中,"經濟學人"正正能散發這種精英的魅力,恰如其份地扮演新聞學所說, "意見領袖"的角色。

最最最重要的是,"經濟學人"記者的寫作技巧,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典範。言簡意賅不在話下,節奏的掌握也是第一流的,文章內無關痛癢的枝節甚少,文字中阻礙閱讀的沙石也被過濾一清,文章本體的起承轉合流暢,結尾更總帶點英式幽默,腰心腰肺,令人會心微笑。

不信,可看看它寄來"引誘"我續訂的信件,節錄如下:

Dear So Yung Pang,

Two people read the same article. One of them does nothing with what he reads. The other makes million on a good investment. His name could be Bill Gates or Richard Branson. It could be Mr So Yung Pang.

As an Economist reader, you know that what distinguishes a leader from the rest is the ability to pick up insights and apply them to your thinking. The next issue might just help you capture an opportunity before others are even aware it exists. Reading just a few articles a week brings you priceless information and may be even inspiration.

.....................perhaps it was a piece of information that helped you make a right business decision, maybe it helped prepare for a presentation, shine in a conversation or simply enjoy a thought-provoking moment...

這已是第三封來信了,每封信的大意也差不多,但換個寫法,例如"雖然你每星期只有足夠的時間看幾篇,甚至只看標題,但這正如其他讀者BILL GATES 、RICHARD BRANDSON甚至GEORGE BUSH一樣,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結果,雖然好窮,但我還是乖乖地,寄出了下年續訂的支票......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沒有抉擇的年代



看過一向敬重的舊老闆的BLOG,經常暢談教子良方,簡而言之,就是從小培養小朋友抉擇的代價,聽什麼音樂、穿那款衣服,甚至是否做功課,通通讓他自行選擇,如果兒子選擇了不溫習,便要承受捧蛋的後果;若然他遲了上床,說故事的時間便會縮短,兩者雖然未必是"等價交換",但凡事必有代價。

這種費盡心力的身教,與舊老闆相識多年的我,完全沒有感到詑異,她講求公平和細節的性格,是人所共知的。反而最令我產生興趣的,是當她的兒子逐漸長大,這種由小學習的價值觀,到底會為他帶來多少的負擔、沮喪和無力感。

曾經有一個外國的所謂社會科學研究,結集成書,指出人生路,大概是由十個決定建構出來的,例如選擇負笈留學,大學選的科目,畢業後入邊行,何時結婚,在香港,應該還要加上選擇買樓與否,與及何時放棄理想等。選對選錯,沒有絕對,但必須向自己問責。

這種研究的準確性,和每年一度的杜蕾斯全球性滿意度指數調查一樣,不必深究,作者的目的應該只是想嚇唬各位後生仔,要珍惜眼前每一個做決定的機會,因為"行差踏錯",是遲早要還的。

書本沒有告訴你的,是世界越來越複雜,但我們真正有決定權的東西卻根本是少得可憐。某日搭的士,一位司機大佬慨歎"只要努力,係餓唔死人既"的年代,其實已經悄然過去。他說,七八十年代,你諗得出的嘢都可以做,真正凡事皆有可能。這位仁兄十多歲便去玩具廠做學徒,咁啱果排"無景",幾個朋友砌架車仔就落街賣魚旦腸粉,天氣悶熱,立即變通推兩桶紅豆沙豆腐花上彩虹邨賣,一晚連本帶利起碼賺十幾廿皮(八十年代計)。唔想咁辛苦,有時他會向隔籬左右的靚仔收購睇完的玉郎漫畫,一疊疊拎落大磡村擺檔,已勉強足以糊口。

近年最愛講的,是要擁抱知識型經濟,因為進化原是永恆。無錯,若果世上只有GDP一個指標,社會真的可謂進步神速,但諷刺的是,生活在大都會的主角,每天卻活像在坐監。買樓,只可選五六十層的屋苑式縮水豪宅,因為基本上只有六間FRIEND到痺的地產商在"用心建家",逛街,只可以去冷氣商場行連鎖店,試問小本經營的特色小店,又怎可能捱得住大地主的瘋狂加租? 自然,勞動階層走投無路,莫說做小販,連雞販、魚販、菜販,甚至報販全都唔使諗,晉身個體戶永遠只可以是夢想,去百佳惠康打份牛工更實際。而我認為司機大佬最後那句最擲地有聲:宜家唔執紙皮,重可以做咩?

香港像圍城,入面的人拼命想走出去,外面的人拼命想走進來。放洋澳州潛心學設計五年的朋友,回港後眼見同行每月賺八千元尤如reception的人工,不得不唏噓說一句,實在不知如何向以五十萬供她唸書的家人交待,最終只好轉行賣基金。近年身邊最好的朋友,不論做建築師的、搞科學研究的、喜歡創作的均逐一逃離香港,死守圍城的,亦或多或少作出了心理調整,to be exact,是自欺欺人。

所以,小朋友需要學的,不再是抉擇意義,而是適者生存的道理。當然,如果你家底夠厚,自小讀國際學校兼唔識睇中文鬼鬼地,或者爹哋係馬會會員的話,可能又另作別論。

補白:

有義務無權利的事,還有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選舉。作為全球政經中心的泱泱大國(應該是曾經吧),聯儲局是否減息,議會是否救市,國會是否贊成繼續向第三世界國家貸款,以及對中東和北韓的態度,無不與全球數十億人的福祉息息相關,不過又如何?將於十一月進行的總統選舉,兩位候選人奧巴馬和麥凱恩的經濟和外交政策南轅北轍,選舉結果毫無疑問是五十多億人有份承受的,全球卻只有一億人有權投票。可能經濟學人(economist)也看不過眼,在網頁搞了個網上投票,由各地讀者選出心中的美國總統,想有SAY,不妨上www.economist.com/vote2008 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