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教學
華爾街日報最新經濟體自由度評分榜出爐,香港再次獲選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回想費利民在生前也高度讚賞港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資金流動自由,出入境自由、言論表面上也總算是自由,實在值得驕傲。但最近發現,原來偏偏用作維繫一個社會生命力的教育市場,港府卻比卡斯特羅更加獨裁,可謂妖孽當道,硬要管到廁所用什麼牌子的廁紙也要插手的地步。不論微調宏調幾百次,香港教育也註定是要硬著陸的。
一向不太關心教育政策,但正是我們這種外行人,才越發感到官員的荒謬,看報紙時簡直是笑料百出,例如 "推出微調方案,是為了杜絕部份的中文中學以英文授課",或者 "校本決定,即可按照科目、學生程度、老師備課情況開英語班,或部份學時以英語上課" ,最經典是 "英語課本、中文授課" 和 "25%學時以英語授課" 。
可以想像,那些中中老師 "偷雞"以英語授課時的膽憻心驚 :"good morning class , today i would like to go through chapter seven and get into details of... " (handfree 响起) "係係...教育署兩個咖啡仔上緊嚟,二樓3b課室出邊有個騎呢位,各位老師大佬小心下,記住安全教學" "好各位同學,請翻開書本的第十頁....
當用英文教學,突然變了去四樓買四仔,我實在不禁失笑,英文好都有罪,根本完全唔符合香港的國情,回歸後搞足十年,經歷老董、飯焦、教育沙皇,朝令夕改,最終推出的方案竟然是校本自行決定用咩語言教,不禁仰天長嘯一聲,喂, 幾十年前唔係已經係咁架啦咩?
小弟不才,但好歹是半個港英餘孽,母校奉行英語教學,讀書時期已經覺得古怪非常,為什麼全部正宗炎黃子孫,平時用純正廣東話交談,一打鐘走入課室就如鬼上身一般,突然滿口港式英文。聽現任教職的同學說,當年教育政策其實已有劃分英中的類別,但實際上完全是校本決定,真正符合英中要求以全英語教學的學校,頂多十間廿間,教署也是 按"立法嚴、執法寛"的本子辦事,這樣的無為而治反而造就出太平盛世,建立起很多傳統名校,大部份津校公校,不外是睇餸食飯,收咩學生、請咩老師、用什麼比例的外語教學,都各自修行,香港的教育制度卻從來沒有如現在般為人詬病過。
說來有點難聽,但這樣的教學語言規管,令我想起娼妓和賭博,為什麼這兩個被社會道德唾棄的行業,永遠禁之不盡,正是因為需求永遠存在。當"中中"老師被迫挺而走險用唔太叻的英文教學時,搞教育官員理應了解對管這管那其實是違反了最基本的經濟理論。政府不可以包倡疪賭,是因為在經濟理論之上有一種東西叫道德倫理,但在規定25%學時用英文教的政策之上,我相信只是一隻食完飯無屎疴的有形之手。
個人認為,教署最需要的,是訂立一套客觀、與時並進的考核機制,以及提高學校向顧客(家長、學生)提供資訊的透明度和披露準確度,令家長可以更容易挑選適合子女就讀的學校,讓市場決定學校的定位。狠心把那個廢董想出來的母語教學方案推倒重來吧!教學語言根本沒有管制的必要,再由政府插手決定誰可以用英語教學,只會繼續製造似是而非的偽名校,和無憂無止的利益輸送。
Tuesday, January 13, 2009
Subscribe to:
Posts (Atom)